不同种类的短鲷之间可以繁殖吗?
最近看到很多关于这个问题的,就写一下我的理解好了 先摆结论,在自然界的环境下,同域分布的不同物种间杂交是比较大概率发生的事情(当然,我指的杂交是有性生殖下的杂交,无性生殖下的克隆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子一代通常都不表现为有优势的性状(这里所说的“优势”是相对于物种自身来说的,比如对于人类而言,身高1米8以上都属于遗传上相对有优势的性状),而二代三代四代以后,则有可能会出现。人工情况下,不同物种之间的杂交是否成功,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简单说就是人为制造一种接近自然条件的感觉,促进它们互相接受对方,这样才有可能成功。
我来举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在南美亚马逊流域研究原生鱼的时候,曾经把当地两种常见的慈鲷科鱼类一起养过一段时间,发现它们居然成功受精并孵化出了一堆卵黄囊幼虫(这个阶段的鱼儿眼睛还没有睁开,完全依靠卵黄囊提供营养,所以也称为卵黄囊幼虫),之后我把其中一条小鱼移到另外一个鱼缸里单独饲养,结果过了几天它竟然自己游过来了,并且和原先的鱼缸主人混熟了,最后一起养下来了(注意,这里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哦!)。不过这段经历让我感到比较奇怪的在于,虽然这两条鱼是完全不同的物种,但是从身体外形来看,它们两个的性别看起来却是完全一样的……
回到正题,回到自然界环境下,假设A、B是两个近缘物种,那么它们的雄性与雌性外观是不一样的(否则也不会划分成两个物种了)。这时,如果有一个雄性A和一个雌性B相遇,那么他们可能会产生排斥反应而不交配;或者即使交配了,产生的后代由于性别比例的问题而使物种难以延续下去。当然,也有例外情况。例如,当环境剧烈变化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要求,一个物种有可能为了获得新特性而愿意与其他物种进行杂交以获取新的基因型从而让自己存活下来(这就是自然选择理论中所说的“近亲繁殖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物种间的杂交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但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不能作为长期适应的策略。
回到题主的问题,题主指的是鱼缸造景中不同鱼种一起混养的问题吧。我认为,首先,这些异形鱼属于不同物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第二,从进化生物学角度来看,由于这诸多异形鱼有着相对比较近的亲缘关系(这里说的亲缘关系是指,在进化树上,它们可能都是在同一分支上的动物),它们应该是允许交叉繁殖的(无性生殖下可以进行形态复制,但有性生殖下却很难得到纯合品系,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繁育技术中经常采用近亲交配的方法来让品系更加纯合)。第三,从生理学角度看,异形鱼的消化系统等器官应该也能适应彼此的食物摄入。从上述角度分析,异形鱼一起养鱼场景应该是可以实现的。但这并不代表着它们能和谐地相处下去。事实上,生物界中大量存在的情况是,虽然两个物种可以在一起生活,但不表示他们就一定能相处融洽,有时会出现竞争、捕食、寄生关系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