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大治疗细小就贵吗?
先说结论,不绝对,但一般是这样。 体内外寄生虫分为许多种,体表寄生虫和体内寄生虫里面又分许多种,不同种类的寄生虫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可以差别很大。 常见的体外寄生虫有虱子、螨类(蠕形螨、疥螨)、蚤类等,这些寄生虫的适宜宿主范围较窄,一般只有在密切接触了患病动物及其污染物后才会被感染,而且一般经过严格的消毒杀虫处理后可以根除。 但是有一些寄生虫虽然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但是传染能力相对较弱,比如蛔目异尖科中的异尖线虫(海兽胃线虫)和蛔目蛔目的蛔虫等,当未熟鱼肉被误食而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可引起感染;另外一些寄生虫如绦目异尖科中的异尖绦虫(海兽胃绦虫)也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在肠道内发育成较大的成虫。
以上这些寄生虫如果不在幼虫期寄生在消化道里,而是直接以成虫形态在胃肠道里发育成长,由于消化液的消化作用,它们不能存活太久,一般在数周之间就可以死亡、虫体被消化液分解,成为残屑随粪便排出体外,这种经口传播的寄生虫一旦侵入胃肠道,只要做好清洁护理、注意饮食卫生(不生吃食物),往往不会造成太大的健康危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经口传播的寄生虫可以通过消化道入侵到胆道或者消化道壁的皱褶里,然后沿着细小的胆道或者消化道壁的皱褶向上移动,钻入胆道或者胃肠道壁的皱褶里去并在此处发育成较大的成虫。这种“钻”的能力取决于虫体的形状和消化道的结构特点,因此对于体型较小、弯曲度大的寄生虫更容易发生消化道钻入现象。
那么出现这种消化道钻入的情况时,虫体所侵部位的胃肠壁会立即分泌大量粘液,并在黏液层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透明粘液膜(类似于吐泡泡用的塑料薄膜),这层粘液膜既可以帮助虫体逃避消化液的侵蚀,又可以为虫体提供营养物质。此时若虫子能及时找到合适的部位下钻,则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安然无恙。但是万一虫子在移动过程中误入胆道或胃肠道壁上的皱褶,或者在移动过程中因剧烈活动而损伤了胃肠道壁上的感觉神经末梢,则会立刻引起胃肠道强烈蠕动,并且伴随腹泻症状,此时如果虫子能够迅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则上述症状会很快消失。如果虫子不幸被挤破这层薄薄的保护膜,使虫体外部暴露在胃酸或其他消化液的液体环境中,则会使幼虫死亡,但如果此时能及时补充营养物质供幼虫吸收,则可使之重新恢复活力。 所以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要想防止经口传播的寄生虫感染,最主要的关键在于做好相关预防措施,例如:不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不喝未经煮开的水,生熟食品分开,保持餐具清洁,生熟工具分开使用等等。而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主要是采取相应药物治疗。至于你说的大小问题,一般来说是不影响驱虫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