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丝虫病是什么?
心丝虫病(cardiomycosis)是由寄生虫—寄生虫幼虫寄生在心肌细胞内所引起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属于寄生虫病范畴;但该病与胃肠道、肺部的线虫传染病有区别,因为寄生虫幼虫不会经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人体。 1726年首先由Bouillaud描述法国西南部农民慢性心脏病的病因是由于“吸入尘土”[1]导致内脏器官发炎和纤维化;1835年法国学者C. Jousset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肺部吸尘”可致急性心肌炎,并认为该病是慢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并发症之一;1900年德国学者A. Tappen进一步发现感染的心肌组织内存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及颗粒性物质沉积,并提出“嗜酸细胞性心肌炎”的诊断名称。
目前所发现的寄生虫属寄生虫中的线虫纲蛔目异尖科,其中异尖属(Hypoderma)和蛔属(Hymenolepis)的动物体表均具有纤毛,因此两者均可在口腔中借助纤毛摆动而自由移动,一旦进食时误咽,即可随食道而进入消化道;当胃内容物呈碱性时,则异尖属寄生虫可以激活,其体内的毒素可使消化道黏膜受损,从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营养吸收障碍及全身免疫机能下降;而当肠道中有大量病菌繁殖时,还可继发细菌感染,进一步加重胃肠黏膜的损伤程度。然而,由于该寄生虫的成虫期主要寄生在消化道,一般情况下,体内寄生虫数量不多并且未经大量细菌感染的成年人,机体往往能够耐受而不发病。
但当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或者寄生虫大量繁殖并持续刺激机体时,则可出现较明显的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包括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吞咽困难等,若腹中胀气严重可出现气短、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逐渐出现乏力、头晕、心慌、胸闷、咳嗽、咳痰等症状,并可有体重减轻、贫血等表现。部分病人因寄生虫死亡。
本病治疗原则为尽早消灭寄生虫,清除毒液,缓解中毒症状,恢复免疫功能,防止复发。对诊断明确的病人应尽快去除体内寄生虫,目前多以口服药物驱除肠道寄生虫为主。
预防心丝虫病的关键在于防止消化道吸入泥土和灰尘,养成勤洗手、勤剪指甲的好习惯,不吸吮手指,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感染。